以“硬核人工智能”打造輸電線路運檢新模式
文章出處:研維官網人氣:
發表時間2019-09-10 09:16:28
隨著國家電網公司于2019年提出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目標,泛在電力物聯網迅速成為電力、互聯網、安防等行業的流行“熱詞”。
據悉,泛在電力物聯網承載著電網轉型任務,目的是適應傳統產業與互聯網加速融合趨勢,充分發揮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等技術在電力領域的全面應用,對發電、變電、輸電、用電等環節進行智能化升級。
聚焦到細分領域,在電網輸電線路巡檢環節,雖然部分地區已采用無人機等技術手段進行智能巡檢,但究其根本,仍未脫離人力巡檢、報告的舊模式,這與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中自動化“電網智能化監測”愿景相差甚遠。
雖然現狀如此,但電力部門與相關企業對電網智能化監測的探索實踐卻從未停止。
2019年8月8日,國內人工智能視覺技術方案提供商INDEMIND與國網重慶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的合作項目——電網輸電線路智能監測平臺,正式于重慶市奉節縣、墊江縣兩地掛網運行。
該平臺實現了輸電線路全天候、全區域的自主監測、預警,展示了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熱潮下的輸電線路檢測運維新模式。
據悉,INDEMIND是專注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研發與應用的人工智能公司,行業知名的計算機視覺方案提供商,其多項基于AI視覺技術的解決方案已服務于電力、機器人、穿戴計算等行業,受到了合作伙伴的高度認可與青睞。
傳統電網巡檢、運維中的阿喀琉斯之踵
近年來,我國電網建設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,“十二五”期間,規模已躍居世界首位,電網輸電線路總長度超過118萬公里,“十三五”期間更將達到159萬公里。
電網規模的快速擴張,一方面為國家發展增磚添瓦,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為電網巡檢、運維工作帶來了更多困難與挑戰。
INDEMIND聯合創始人姜文告訴雷鋒網,當前輸電線路巡檢、運維工作主要存在三個問題:
其一,國家電網部署的輸電線路監測系統覆蓋率無法達到100%,存在監測盲區,需要人工巡檢輔助監測。
其二,我國電網規模龐大,傳統人工巡檢不僅會造成巡檢人員工作量大、勞動強度高等問題,同時也會增加電力部門巡檢運維成本。
第三,輸電線路多部署在荒郊野嶺,當遇到雨雪、大霧等惡劣天氣,長距離、大規模的巡檢作業存在諸多安全隱患。
“硬核人工智能”的輸電線路運維新模式
因此,INDEMIND根據實際需求,綜合計算機視覺、人工智能、邊緣計算、大數據等技術打造了電網輸電線路智能監測平臺。
該平臺可代替人工,對輸電線路進行7x24小時全天候監測,從線路入侵、導線異動、桿塔狀態、氣象災害等維度,對輸電線路各類異常情況進行自主預警、識別、上報。解決了人工巡檢效率低、誤判率高等問題,提高了輸電網絡穩定性、安全性及抗風險能力。
相較于傳統人工巡檢,INDEMIND電網智能監測平臺的監測效率提高了數十倍,并且該平臺改變了“數據異常-人工現場確認-維護檢修”的運維體系,實現巡檢輕量化。
當異常情況發生時,智能監測平臺將進行自主智能分析,對異常類型、位置實時預警上報,直接為運維人員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,極大便利了輸電線路安全隱患巡檢、維護工作。
當談及該平臺實際表現時,姜文表示:“輸電線路智能監測平臺為輸電線路巡檢、運維提供了一種輕量化、智能化的新模式。根據反饋,智能監測平臺在數據監測、異常分析定位以及預案反饋等方面表現十分優秀,墊江、奉節兩地的電力部門對其功能與效果表示了高度認可。”
市場機會被打開,千億市場正在來臨
在國家電網“三型兩網”浪潮下,電力智能檢測市場機會正被打開。據數據顯示,2018年,國內智能電網市場規模突破了650億元大關,2019年前兩個季度,市場規模已達到340億元左右。可以預見,從今年下半年開始,我國將迎來電力智能檢測行業的飛速發展。
對此,姜文表示,輸電線路智能監測平臺在重慶掛網運行是INDEMIND為電力行業賦能的第一步。未來,INDEMIND將通過計算機視覺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助力電力行業,由點及面,全面推動輸電線路智能監測平臺的大規模應用,驅動輸電線路監測智能化升級,加速泛在電力物聯網新時代建設。
下一篇:AI+智慧醫療閃耀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篇:泛在電力物聯網+5G
此文關鍵字:此文關鍵詞: